視覺藝術欣賞 —— UI介面設計
視覺藝術,顧名思義,就是人類透過視覺感官的模式,和他人分享情感與意識,用以表達既有的個人感知。而「靜態」視覺藝術則是於靜態的、固定的時間點上捕捉其光線,穩定的光影。傳統上多半透過繪畫、雕刻、建築等方式呈現,但隨著人類科技的日新月異,我認為靜態視覺藝術不再只是局限於此。
寫實派的沒落,起於一種突破性的影像紀錄方式——相機與底片,透過底片的鹵化銀塗料,方便且快速地保留了當下,而近年來影像科技的數位化,人類對光線的取樣雖然伴隨著失真的缺點,但也代表著我們對每一個pixel的掌握與控制,姑且不論LED面板是屬於點光源還是面光源,在一定距離上,monitor的技術已經可以讓解析度遠遠超越人類的視網膜密度,換言之,現代科技已經可以透過電腦用一定的方式掌握人類的視覺,也等於是為視覺藝術提供了另一個平台,可以用更前衛、更有效率的方式表達與呈現。
在這視覺藝術的嶄新一頁上,許多設計的元素被巧妙地運用在許多程式設計的圖像元件上,而其中最常見也最廣為被大眾接觸的,莫過於各個作業系統的圖像化界面。筆者認為,電腦的圖像化界面演進,和整個視覺藝術的脈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電腦的圖像介面原先只是被設計來進行直觀操作,充滿了線條、符號與色塊,沒有統一的整合,只做到單純的信息傳遞,缺乏美觀的考量,如同上古時代的壁畫或建築一般,充滿簡單、功能性。
但隨著電腦和行動裝置的推廣,為了讓初步接觸的人有更親切且直觀的操作體驗,圖像化界面的設計逐漸走向了仿真實物質感風格(Skeuomorphic Design),這種設計風格的特色就是大量使用現實物質的質感,例如:水滴、麻布、金屬髮絲紋…等等,這種效果大量地使用陰影、反光,使得畫面看起來格外閃亮,大多數民眾十分喜愛,由於是模仿實際的物品,所以更有一份熟悉感、安全感,接受度高,如同寫實主義般,追求的是真實、物質的原貌。
但在仿真實物質感風格盛行了數年後,整個潮流逐漸走向了極簡、平面化,設計風格回歸到了基本的線條和色塊,如同抽象主義般,透過點、線、面、色彩、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最佳的例子就是Microsoft windows 8的Metro風格,沒有陰影,沒有漸層,不使用圓角,指使用最基本的色塊,一切極簡至上,不過對於這一大改革設計師和民眾的評價兩極,追求單純直接的美感的設計師們對此評價不低,但一般大眾似乎對此興致缺缺,大多數人認為它給人一種不安全、不踏實的感覺,捨去太多熟悉的東西,讓人覺得冷漠,太過前衛。
綜觀過往,視覺藝術方面的演進,總是讓人有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感覺,在這多元發展的大時代,人人追求的是特有的個人風格,而當其與商業沾上邊時,大眾的口味就成了設計師們的第一考量,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每個視覺產品設計者面臨的極大考驗。
應數二 陳毅泰 S1025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