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顧名思義就是「公眾的藝術」,在西方可以追朔到巴比倫時代以壁畫或雕塑存在於建築物或其他環境之中。
(在巴比倫戰爭期間的辛那赫裡布 在尼尼微的宮殿的浮雕)
而在中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即有雕塑融於建築屋頂、牆面、與庭園環境設計之中。
(頤和園迴廊上的彩繪藝術)
是故在所有的開放空間裡,讓所有人能夠參與、使用的藝術活動、行為和設施,皆可稱為「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如:車站、公園、人行道,甚至是博物館、美術館、政府機關,都屬於公共藝術的範疇。這些空間都與我們的活動範圍息息相關,可見公共藝術早已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
【看見台灣】
以上兩件作品是旗津窯文化有限公司的作品,以現代人的生活開闢符合人、事、時、地、物的公共藝術,傳達「生活即是藝術,藝術即是生活」的理念,以突破傳統侷限的題材,創造出一種靜態中又有動態的詼諧感,如上圖二,以學生爬牆的動作,讓許多人回憶起學生時代翹課攀牆出去的景象,讓人會心一笑。此外,他們堅持以其根本的「陶」去製作,落實環保理念,是一間結合傳統與現代的企業。
這是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公共藝術設置,「尋根‧再現客家精神」,乃著眼於客家精神的展現及風土特色,從圖中可看出客家人的刻苦耐勞以及飲水思源。以寬廣和包容的角度,將「客家精神」以藝術性的手法展露出客家文化「敬畏神明、重視祖先、著重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質。
在關廟新光壁畫村這些有趣的房屋彩繪,全出自當地居民的巧手喲!而他們會演變成現在的彩繪村,這故事說來有趣。彩繪的構思起源於一戶人家,那一戶人家彩繪完屋子外牆後,發現小黑蚊減少了,因而口耳相傳,村子的居民也都來彩繪自己的家,一來防止小黑文,二來讓整個新光里變有趣了!
這些畫作裡面富含著當地居民的想像力,有以前燒柴用的爐灶、農田物產豐饒和水牛耕作的景象,加上六、七十年代的小孩在巷弄、農田遊玩和「上課趣」的歡樂,又加上現代的熊貓團團、圓圓、7-11open將……等的多樣主題,且許多彩繪一改過去靜態的模式,使用3D的手法,讓圖中的人物或景物都活了起來,讓靜物不只是靜物,讓人好像置身於畫中。
【結論】
公共藝術有很多類型,各國的公共藝術都有著屬於他們風格與意義。而在台灣我們可以發現公共藝術原來也可以這麼鄉土與在地化,來呈現當地或族群文化的意涵。以新光里來說,他們真正落實了公共藝術,結合當地居民,合力來完成彩繪村,透過生動的彩繪不僅讓原本沉寂的村莊,變成了四處都是熱鬧的景象,也形成了一股古代與現代交織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