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古斯塔夫·克林姆,於西元1862年7月14日生於維也納郊區的伯加(Baumgarten),即現今維也納第十四區的林塞街247號。父親恩斯特.克林姆是來自波希米亞地區的雕金師,和維也納女孩安娜.芬斯特結婚,兩人育有七子,古斯塔夫.克林姆為次子,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徵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也是所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
古斯塔夫·克林姆畫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並在畫作中大量使用性愛主題。喜歡他畫作的人稱讚有其「沉悶美感」與大膽象徵寓意,但是卻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畫家的負面評價;克林姆畫作另一特色為畫中主角大部分都是女人,主題則為「愛」、「性」、「生」與「死」的輪迴宿命。
最後克林姆於1918年因患上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而身故(亦有一說為中風而身故)。
二、重要生平
1876古斯塔夫.克林姆進入新成立的工藝學校(Künstgewerbeschule)就讀,同時被授予國家補助。他的天賦很快地被認可, 克林姆的弟弟們,恩斯特.克林姆、喬治.克林姆也隨後進入工藝學校就讀,就學期間至畢業,克林姆和弟弟恩斯特及同學麥希(Franz Matsch)開始承接商業性的委託工作。他們三人合資成立「藝術公司」(the Künstlercompagnie),承接的委託多半是哈布斯堡帝國各個城市劇院的裝飾性壁畫。之後,除了雕刻作品之外,也為在羅馬尼亞皇族繪製肖像畫。
1885 在一幅素描中,克林姆首次使用金箔作為裝飾。
1891成為維也納主要的藝術家組織--「藝術家協會」的一員。其間克林姆被選為在藝術學院擔任教授職位的提案遭到教育部駁回。
1892-1894年間的重大變故---克林姆的父親去逝,緊接著克林姆的弟弟恩斯特相繼去逝。克林姆開始疏遠麥希,並搬出原先和麥希一起使用的畫室。
1897克林姆成為分離派的創辦人,同年他畫出了生平第一幅風景畫。
1898第一屆分離派展覽,同時分離派的月刊「聖春」也在此時問世(這份刊物的出版直到1903年才停止)。分離派的大樓在11月啟用,並舉辦第二屆分離派的展覽。「索妮亞.克尼普斯」的肖像畫標示了克林姆的繪畫進入到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1900-1901克林姆為維也納大學大廳的天花版繪製的第一幅作品「哲學」,雖然仍未完成,卻贏得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繪畫項目的金質獎章。但一群維也納的大學教授卻對這幅畫表示不滿的聲浪,次年克林姆為大學所做的第二幅畫作「醫學」,受到維也納新聞界廣泛的批評。克林姆在美術學院的第二次教職提案,再度遭到駁回。
1905由於受到對於哲學、醫學和法學這三幅為大學所繪製的作品的不斷批評,克林姆憤而償還教育部的預付款,並要求收回這三幅畫作的所有權。分離派開始出現不同意見,最後導致克林姆和他的朋友退出分離派。
1907-1909年金色時期,繪製如:布羅希-包爾.艾黛爾等肖像畫作品及作品,克林姆達到他作品的顛峰
三、分離畫派
分離派是藝術革新派art nouveau的奧地利分支,19世紀末維也納美術界以學院派為主建立的「藝術家協會」中,一些持不同藝術見解的青年藝術家於1897年重新成立了「奧地利造型藝術協會」。不久,克林姆特等八位青年藝術家因觀點不同退出該協會,並於4月3日在維也納另行組織藝術家團體。他們並沒有明確的藝術綱領,只是創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謂維也納分離派。
取分離派為名意指:這個團體是從保守的維也納學院分離出來的,所以又稱為維也納分離派。維也納分離派的成員包括了許多出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諸如:克林姆、霍夫曼等。
分離派與藝術革新派的差異在於:藝術革新派強調非幾何的曲線,分離派強調直線與簡單的幾何曲線,形式上雖好使用直線而其根本精神卻在於反對傳統規範藝術,主張與現代的文化接觸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四、個人心得
【吻】是我對克林姆的第一印象,置中的構圖、鮮豔的顏色與畫面中男女濃烈的愛意,讓我無法將目光移開,克林姆的作品乍看之下華麗而繁複,加上著名的黃金時期大量的使用金箔,在我心裡第一個浮現的詞彙就是眼花撩亂,需要細細品味後,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克林姆是用理性在堆疊感性,畫作中,每一個肌理、色塊或是捲曲都要非常有耐心的仔細描繪,沒有看到一處有鬆懈的痕跡,理性的一筆一筆描繪出心中的情與慾。用現代的眼光檢視,還是能感受人物所流露出來的慾望,例如:<吻>畫面中的女人陶醉的神情,讓觀者也感染了幸福與愛;<茱蒂絲>迷濛的眼神、抬高的下巴、微張的嘴唇有話想說,彷彿能聽見女人的喘息聲…
高度的裝飾性,使用大量的金箔與幾何圖形,且善用對比的手法,如<生與死>一邊畫著死神,一邊畫著人們、小孩有些臉上還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及像睡著時安詳的臉,既使畫面中不是血腥的畫面也可以對比出死神所帶來的陰暗面,看了也不會懼怕 ;還有<女人的三階段>年邁的女人乾枯的肌膚與背景顏色的運用,對比著右手邊的年輕女人,與懷中抱著的那個更年輕的”自己”,構圖更有循序漸進的安排,克林姆用”美”包裝了人類對於老與死的恐懼,重新做了詮釋。
參考資料
http://www.aerc.nhcue.edu.tw/4-0/art/s28/theme_13.html
http://ourartnet.com/araarts/arts-Z/20070904.asp
http://www.twwiki.com/wiki/%E7%B6%AD%E4%B9%9F%E7%B4%8D%E5%88%86%E9%9B%A2%E6%B4%B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6%96%AF%E5%A1%94%E5%A4%AB%C2%B7%E5%85%8B%E6%9E%97%E5%A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