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錯覺藝術大師艾雪

1   

「對我來說,這些作品到底是數學?還是藝術?仍然是個疑問。」

──M.C. Escher

組員:

幼教四 S10070016羅婉禎

幼教四 S10070018邱子玶

幼教四 S10070039林芸彤

 

生平介紹

摩利兹•柯尼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為知名的荷蘭版畫藝術家,其活躍於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與荷蘭地區的60年間,也正好是歐洲歷史上充滿混亂與革命的時代。

 

艾雪的作品反映出幽微的內心世界,是他對於當時歷史事件的反思,也反應了他探求宇宙秩序奧秘的渴望。

 

 

作品欣賞與介紹

版畫

艾雪的版畫技術卓越,足以充分善用不同技巧的優點。他以明顯的黑、白色對比與精準的線條刻劃,樹立了與眾不同的版畫風格他也創造演繹出複雜奇幻的變形結構。顛覆了自然的規律。他也嘗試讓圖案與背景間的界限趨於模糊,以創造出彷彿無限延伸的視覺效果

 

代表作品

艾雪作品中的卓越技術令人驚艷,他經常以重複排列的圖形填充畫面空間,甚至將平面的畫面轉變為凹或凸的球面,讓圖形排列的透視效果更顯著。艾雪經典作品具豐富風格與多元題材。

 

  1.  手上的反射球體

2艾雪從1934年開始對於鏡面反射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創作了《靜物與反射球》(Still Life with Reflecting Sphere;1934)後,1935年著手創作此幅畫作。艾雪親手拿著金屬鏡面的球體,藉由鏡面反射,觀者可以看到他所處的環境,牆面、傢俱擺設、天花板、地面皆清晰可見。由於球體為圓形,就算任意轉動,都不影響整個房間的反射畫面,表達艾雪認為世人可藉由觀看反射的世界來自我檢視的觀點。


 2.    眼睛(Eye, 1946)

31937年艾雪搬至布魯塞爾(Bruxelles)時結識勒貝爾(Lebeer),在他的建議下艾雪開始嘗試創作美柔汀版畫(Mezzotint),此種版畫製作相當費工,且每片銅版至多只能印15次,在艾雪一生的創作生涯中也只做了七幅銅版畫。艾雪印製此作分成七個階段,為了讓圖像層次更加豐富,他多次用工具將銅版表面磨平,使其對比能更加明顯。畫作內容為艾雪描繪自己的眼睛,眼球中有個骷髏頭清晰可見,艾雪希望讓觀者體會,每個人最終都必須面對死亡的課題。

 

人物描繪

二次大戰後,艾雪對於人類社會的看法更趨灰暗,筆下的人物形象開始明顯改變。艾雪早期作品中常常描繪清晰可辨的真實人物,甚至是與他關係親近的家庭成員,但此時期的作品改為描繪無名人物,部份人物缺乏臉部特徵,甚至長相古怪邪惡。

 


456

1950年代開始,艾雪開始以人的臉部皮相創作一系列版畫作品,他在1956年創作的特殊版畫作品〈天長地久不相離〉(Bond of Union, 1956)中,描繪了皮相剝離卻又彼此連結的兩張面孔,其樣貌近似年輕時的艾雪與妻子潔塔(Jetta)。晚期版畫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則經常置身於不可能的結構中,執行著周而復始的相同動作,彼此互相隔離,各自存在於分開的世界中。


 

科學探索

艾雪的創作從一個古老的幾何數學議題出發:如何在二維平面進行拼磚排列?而當二維平面變成凹或凸的曲面,或甚至變成三維的立體結構時,這些基本的拼磚法則又會產生什麼變化?探索這個議題的過程,引發了他以如積木的標準空間填充單元來組構三維格狀體的興趣。艾雪的許多戲弄視覺之作,是以景象的反射為基礎。1930年代初期,他對於自然空間中景象反射的描繪,是與有平面與球面鏡的靜物習作相結合的。在這些作品中,靜物象徵著世間的無常與人生的空虛,有時鏡中映照著藝術家本身的創作身影,也揭露出藝術的幻象。在1950年代起的一些版畫創作中,艾雪基於對自然的直接觀察,重拾對景象反射的描繪;他聚焦於水面,並掌握水面上映照的景致,這些作品展現出他致力於構築出層次分明的深度空間。

 

 78

 

這幅畫作透過循環排列以及球面突起效果,產生一種既無開始也無結束的畫面。故意選擇了連續的物體來變化,例如畫廊中的一排畫、或是小鎮的一排房子。

 

 9

利用錯視的原理創造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三角形。艾雪成功地將這不可能的三杆安插於建築柱體上,讓建築物看似合理卻又蘊藏著不合邏輯之處,觀者只需仔細觀察,便可窺知其中奧妙。另一項巧妙之處,是其創造流動的水由下往上流,再由瀑布的方式落下,讓水車可不停地循環運行。


 

聖經故事

在艾雪年輕之時,他以寓意的方式描繪這個世界,反應出他對宇宙秩序的興趣,以及其於虔誠的天主教背景之下對宗教題材的喜愛。他的部份版畫作品表現基督教對《聖經》〈創世紀〉篇章的闡釋,而某些作品則描繪著基督教聖徒的生活。這些作品受到19世紀後半期流行於歐美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 style)之影響,背景以系統化方式切割成不同深度的平面,以黑色與白色的鮮明對比強調作品的戲劇化效果。

 

1011 

1935年,艾雪曾製作了一幅描繪波希(Hieronymus Bosch)〈人間樂園〉(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1503-4)中部份地獄場景的石版畫,之後,他對於聖經故事與宗教題材的興趣便開始逐漸消退。此件作品是艾雪對於當時在義大利崛起之法西斯主義的抗議,也因此即使他深愛著義大利的風景,自此以後仍永遠地遠離了這個國家。

 

南歐風景

艾雪曾為找尋創作靈感而多次遊歷各地或於海上航行。在艾雪的早期風景畫中,頗具盛名的是作於1934年以羅馬的夜間景觀為主題的作品,作品中羅馬城的戲劇性燈光效果,便是藉由木刻版畫技術所能造就的黑白對比呈現出來的。

 

 1213

  雖然艾雪的早期風景畫為其日後版畫中棋盤式構圖與錯視藝術風格的基礎,但在離開義大利之後,艾雪對描繪自然主義題材的興趣也漸漸消退了。


 

視覺幻象

科學家們試圖闡釋構成生物演化的分子層面機制,觸發了艾雪的創作興趣與想像力,受到當時不斷尋求改變與創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他發展出創作研究的新支脈,被稱為「演化鋪磚」。不同於數學史上常見的規律分割平面的鋪磚方式,他嘗試以形體持續轉變而彼此互接相嵌的「磚」來鋪排表面,而使變化本身成為唯一恆定的元素。

然而當此種「敘事的」演化式的形體轉變,伴隨著兩組形體以互補交錯的方式並列出現時,我們對於這種形體演變的認知能力就會受到限制。艾雪發現了這個視覺辨識的侷限性,並且試圖以科學的方式探索其根本原因,迫使觀眾將視覺的感知機制發揮到極致,因此艾雪作品中描繪的視覺幻象,在多年前即已成為世界各地腦部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工具。

在一連串週期性圖形分割試驗後,艾雪整理出三種規則:「轉換」(translation)、「軸心分裂」(axes)、「滑動反射」(glide reflection)。1937年開始,艾雪利用相同圖形製作變形,但至1955年他轉為思考相似圖形透過連續變形達到無限的可能性。

 

 
14

受到阿罕布拉宮(Recuerdos de la Alhambra)鑲嵌壁畫的影響,艾雪開始閱讀數學與結晶學的相關文章,以彌補科學知識的不足,為了更加了解平面空間填充的創作方式,他曾於球體上雕刻魚,以認識魚體反覆循環與變形的可能性。

 15

在一連串週期性圖形分割試驗後,艾雪整理出三種規則:「轉換」(translation)、「軸心分裂」(axes)、「滑動反射」(glide reflection)。1937年開始,艾雪利用相同圖形製作變形,但至1955年他轉為思考相似圖形透過連續變形達到無限的可能性。

 16

艾雪在此幅作品中運用潘洛斯父子(Roger Penrose,1931- & Lionel Penrose,1898-1972)於1958年2月於《心理學雜誌》提出的「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它是一個不論向上或是向下皆無限循環的階梯,這個階梯也正利用錯視的原理,讓觀者無法找到最高點與最低點。在現實生活中這個階梯當然不可能存在,因為每個物體都可以找到最高點與最低點,但艾雪卻發揮其想像力的詮釋與縝密的計算將潘洛斯階梯巧妙運用在作品之中,讓建築作品「合理化」。

 17

艾雪在此幅作品中巧妙地運用瑞士結晶學家路易斯亞伯特內克(Louis Albert Necke, 1786-1861)於1832年所提出的「內克方塊」(Necker cube)──即利用立方體不同連接點所創造出的「不可能立方體」。作品中坐在樓梯旁研究立方體的男子,即為艾雪說明這幅畫作中會利用錯視原理的線索,當觀者細看觀景台樓梯前的柱子後,就會發現原本在觀景台前方的柱子連接點居然在後方,而後方柱子的連接點卻在前方,在現實生活中這個不可能存在的建築透過錯視效果讓觀眾信以為真,就像艾雪利用這幅作品與觀眾玩「錯視」的心理遊戲一般,利用立方體不同連接點所創造出的「不可能立方體」──「內克方塊」。

 18

這幅「相對論」是 M.C.Escher (1898-1972)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擅長的,立體轉為平面的矛盾,創造出一個真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空間結構。

 

心得與感想

    如果仔細觀察艾雪的作品,便會發覺他在每個時期的作品都不一樣,也許聽起來好像覺得沒有什麼─因為每個藝術家或者創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本就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但艾雪的改變於我而言更顯特別與珍貴的原因是─他的作品風格本身就是有變化的,像是一幅畫裡可以同時具有平面及立體,他把這種矛盾玩得相當漂亮與純熟,然後就換下個可以讓人產生錯覺的藝術風格,就像有段時期艾雪很喜歡藉由球面去做扭曲與放大,產生一種魚眼的感覺,當艾雪把球面描繪得淋漓盡致之時,將腦筋動到其他可以產生錯覺的事物上,像是無限循環的水,模糊連接點的柱子。

    很佩服艾雪的地方是,我感覺他在創作時仍舊不停地在思考,這有點顛覆了我對藝術家既定的印象,我感覺那些藝術家們都是隨意的、揮灑的、及憑藉著一股熱情的完成創作,卻不曾想到艾雪在創作時還在想有沒有更多可能性,可以讓這種錯覺更「錯」。

    讚嘆他的作品精采有趣之餘,我覺得艾雪的作品之所以會這麼有韻致,是其來有自─艾雪透過不斷的努力,研讀相關書籍,以彌補知識上的不足,並把這種自學的專業,運用在作品之上,求新求變,覺得這是很值得讚揚與嘉許的一種特質,畢竟,人總是會選擇自己擅長的去創作,用現有的去延伸,不敢想,改變之後會突破到什麼境界,也許是弄巧成拙或者是原地踏步,艾雪卻一直在證明,變化的意義。

    文末得感謝老師,讓我們有機會去進一步認識艾雪這個人,他的很多生活的想法都很值得被效法與學習,也期許自己能像艾雪一樣,能勇於嘗試與創新,不要害怕轉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imhis 的頭像
    animhis

    視覺藝術

    anim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