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輔一S10328002盧建銓)
我們這組參觀的是台南生活美學館展示的「表層之外」展覽,是由屏科大和南台科大所合作展出。
一開始走進去,看到的是染布還有印花布,它們的材質看起來非常柔軟(不過不能觸摸),顏色主要是以淡棕色為主,每塊布上印著不同的花紋圖案,視覺上很讓人舒服、放鬆,感覺就好像一個很輕很舒服的漩渦要將你吸入。
當然,這個展覽少不了最主要的服裝設計,每一套衣服都不一樣,幾乎都鑲著花朵在上面。大部分的衣服都是以布去拼接的,不是一體成形,但是非常整齊,裁縫的部分似乎沒有很精細,很粗糙的收邊,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比較特別的部分是很多衣服都有設計「透明」的部分,以塑膠布(透明桌墊的那種材質)來做出透明的包覆。這些作品給我的感覺是,就如同他們不想只讓我們看到外表,要看得到裡面的質,也符對應了「表層之外」的主題。
接下來的幾個介紹是我最感到有興趣,最喜歡的幾個作品。
- 1. 浮光掠影:
它是一整組的作品,一開始有十幾片拼布,大約是13CM*12CM的規格,每一張都不一樣,是一片片水面的截取,感覺上是想表現水面在不同時間下的波動、顏色,傳達出時間的流逝以及運轉。最讓我感到有興趣的是,最後面接著三、四個作品,每個都是很大的「水滴」,而這些水滴都是由數十、數百種的顏色和花紋所組成,我的感覺是,這些大水滴也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水滴組成,又再一次的告訴我們,很多東西都不像「表層之外」那樣的簡簡單單。
- 2. 馬賽克拼圖畫:
每一張照片都是在巷子裡的人事物,很有鄉下,家鄉的味道。最特別的是,每件作品的背景都是以許多不同大小的馬賽克顆粒組成,而中間的人物卻是寫實的,這讓人覺得很矛盾卻又舒服,運用布塊拼湊加上數位影像,在虛擬與現實中遊走,就好像走進記憶的隧道(多拉a夢裡面時光機的感覺),並且躲在裡面往過去的某一個回憶畫面仔細看著,就好像記憶凝結的瞬間。會讓人想起小時候的光景,很懷念。
- 3. 拼布牆:
是一面很大的布牆,大約長3公尺,高2公尺。上面佈滿眼睛、嘴巴、鼻子、耳朵,有的是完整,有的是隨意拼湊,背景是深綠色的布。這些器官都是立體的,卻是以平面來呈現,就像是把3D放在2D上,我把它稱作2.5D!作者想表達在睡夢中,我們用潛意識去看我們的夢。但我的理解是,在這一張背景上,充滿著我們的外在器官,而我們平常都是用這些器官去觀察、分析事物,但是,這些都是在「表層之外」,我們應該試著用心去感受萬物,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及美麗。
心得:
透過這次的「表層之外」展覽,讓我去思考,在表層之外的裡面,真正想傳達的涵義是什麼?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我們不能只看外在,而也要體會、明白內在的意義。
(諮輔一S10328008李鈺婷)
表層之外-織品與服飾創作展
看一個展覽,最首要在我心裡和腦中翻攪的,是我該如何看這些作品。
在看展時,各種感受和思考碰撞來去,看完一個主題都必須在一旁喘息,讓大腦空轉一下,打到空白檔,才有辦法有感知的看下一主題的作品。這也是我看作品的第一個態度-希望每個作品都能被好好的感受。
讓我花特別長時間沉澱的,有三個主題。其中一系列的服裝,是以數位輸出將圖案印在布面上,以海豚濫捕為主題,這一系列的表達相當直白,直接在衣服印上了:血、被切開且被標價的各部位海豚肉、魚骨、死在船上的海豚、餐盤裡的海豚…等,所有東西不隱諱的放射出來,除了圖案,衣服的版型、剪裁並沒有太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藝術形式的選擇上,個人覺得稍嫌薄弱,但這就是讓我心裡碰撞的時候了:我到底要不要為我所看的下評論?我到底要注重它的實質內涵就好,還是也要含括形式?除了作品本身給我的感受,這些問題可以算是很重要的節外生枝。
下一個主題也是關於動物濫捕(殺),但不單指一種動物,從被轉化過的動物肢體碎片圖像,加上日常的知識,可以看到有鯊魚,因為你看到很多魚鰭,而人們很常濫取的魚鰭,就是俗稱的魚翅,所以你會推想,這是在講鯊魚;你會看到一頭像牛一樣壯碩的身軀,但頭前有一條彎曲的突出物,就算只有描繪輪廓,具一些概念的話,也能猜想到這是犀牛,因為犀牛角常是盜獵者的眼中物;看到掌,我下意識地認為那是指熊掌,因為我知道自己正看一個動物濫捕主題的作品。這樣的思考是很有趣的,沒有人和你說明那些是什麼動物,但觀者自己本身具備的知識加上作者給于作品的符號,讓人能理解作品在說什麼,但又需要經過思考或是和腦中既定概念核對的過程,對於觀看作品來說,這會增添一些樂趣,雖然這一系列也是相當血淋淋、直白的表達,作品中不乏用布料表達流血、腸子外露等畫面,但相較於上一系列,這一個系列轉化了圖案,給人更多對話和思考的空間與距離。特別在形式上,作者也給了形式意涵,這系列服裝都是長袍式的設計,作者有在說明上註記,這代表一種儀式,用來悼念失去身軀的動物們。
最後一個讓我花不少時間咀嚼的主題是「浮光掠影」,除了這四個字,沒有任何說明。主題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用各種顏色、質感的布料編織成約15*15公分的正方形方塊,有許多個不同的方塊,顏色的配搭和編織方向是之間的最大不同;另一部分是用豐富的顏色、質感、花色的碎布拼縫成大型的水滴狀,共有四滴水滴,每一滴形狀不同,每一滴的主色調不同,但顏色都相當豐富,如過是藍綠色調,作品上一定不只一種藍、一種綠。這系列作品,給我的碰撞是,單純的去感受。我想並非每個藝術品的目的都是丟給人衝擊思考,我自己看這系列時,給這些作品下的標題是,這些也許是某些時刻閃過的光影,不論是真實光線抑或是感受性的光彩。我坐在作品前看了很久,想去體會,這些光影的個性、狀態,如果光影有一顆心,那會是什麼樣子?
總結看展後的情緒跟想法,到底該如何看一個東西,始終是在我心裡部段撞擊的,用思考的、用感受的…,這些聲音不斷的消長在我心裡,最後我給自己暫時的答案是,沒有什麼好不好,對不對,無需有一定標準,因為我想,我仍會去尋找更多閱讀事物的角度和方式。
(諮輔一S10328026陳韋翰)
視覺藝術欣賞 期中報告
主題:表層之外織品與服飾創作展
展品介紹一:單純的美好
基底為白色或是粉色系的連身洋裝,在洋裝上面縫製著各式各樣的紙花朵,其中的紙花朵是由布或是紙也有些是用毛線編織而成的,每一朵紙花大小大約一顆雞蛋的尺寸,除此之外,再搭配上洋裝本身也都各自有一些同樣是花朵形狀的簍空設計,這樣一來一往的設計,更顯現出整件洋裝的立體感。顏色運用方面,紙花朵有紫色、紅色也有粉紅色,縫製在白色或粉色系的衣服上,看起來更有喜氣及春天百花盛開的生氣,同時也帶有紀念綺麗的女孩情懷:可愛、浪漫、嬌豔、含蓄、成熟……等,以簡單的線條紀念單純的美好。
展品解紹二:記憶凝結的瞬間
作者用了九張鄉下小路間可以看到的最原始、最純樸的景象為主題,分別放在三片布上,每一片布大約有兩到三公尺長。作者使用了不同於以往我所見的創作方法,就是利用「馬賽克」的方法呈現這九張照片,但每一張照片也不是全部都由馬賽克的形式構成,作者在每一張照片想要表達的主題使用原本的樣貌呈現,至於其他的部分,就是使用馬賽克拼圖的方式來完成。這樣的做法,讓人感覺看似清晰,卻又在其中帶一點模糊的成分,這樣的表達也正是符合他的主題「記憶」。由此作品中,我發現這就像是反映了平常的我們會有的共同盲點,就是常常我們都只是看到我們自己想看的主題,而這樣一來就會忽略了周圍其他的風景,但是這些被我們忽略的風景有時很有可能才是指引我們的一些線索,而我們也常常將這些線索交給「記憶」去處理,就好像作者作品中的那些零零散散由許多顏色堆積出來的方塊,他並不代表甚麼,只是我們腦中自己堆積出來的「瞬間印象」而已。
心得:
看完了這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展覽後,我發現兩個展覽也都在提醒我們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在衣服的展覽中,她用顏色還有花朵告訴我這個世界的精彩、也傳達的最原始的純樸,這讓我感覺到很輕鬆也沒有負擔,尤其是作者在花朵編織的方式,不會太密也不會太過繁雜,整體就是有一種富貴天真的感覺,這些作品也偷偷地告訴我:單純的美好。再來就是記憶凝結的瞬間,在我一開始看見時,我就被他的用色以及呈現方式吸引,這種方法是我第一次看見,不僅如此,作者也清楚地呈現了平常我們不會注意到的一些細節,將這些細節以馬賽克的形式表現,這樣的手法反而會激起大家想一探馬賽克背後的真相,就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更注意這些小細節,說不定也會發現一些不同於以往的一些秘密,也是因為作者這些作品的提醒,我也開始誠實的面對每一個記憶的瞬間,讓他凝結,但是清楚的在我腦海中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