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現代主義視覺藝術新賞-第五組

鄭郁蓁、邱富宏、賴昱淞

壹、後現代藝術背景

後現代主義形成於1960年,是歐美各國(主要是美國)繼現代主義之後前衛思潮的總稱。後現代主義不是某種流派或風格,而是一種藝術觀點。與現代主義的區別在於,後現代主義更加注重商業和大眾化。

後現代主義是由60年代美國的反現代文學(或稱前衛主義)、學運及反越戰所促成的。70年代引入攝影、建築和後結構主義。事實上後現代主義已經成為了無可取代的大眾文化之一。

80年代更是和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結合,形成否定現代主義以白種男性為主的狹隘定義,以及否定藝術屬於特定階級的學院派觀念。將塗鴉、漫畫這種隨興的創作視為一種藝術形式。所以舉凡嘲諷、搞笑、詼諧、幽默等與突破傳統規則的想法皆可納入後現代主義中。

貳、後現代藝術風潮

後現代藝術風潮又可分為以下派別:

一、          新表現主義:泛指1970末1980初,歐美一群畫家對冷戰與東西德分裂對立的反動趨勢。新表現主義是表現派和野獸派的復活,是對主宰美術運動已久的抽象、極簡、觀念藝術等作無情的反叛。重新將隱喻、寓言、敘事置於圖書中。以直覺的本能代替邏輯思考;怪異突兀代替簡單純化結構;感官、拙劣的狂野筆觸強烈色彩反對繪畫的專業性質,又被稱為壞畫、爛畫或暴力繪畫。

 新表現  

二、          超前衛藝術:80年代的藝術重返歷史的懷抱,回復傳統感性、文學性、抒情性的詩歌語意,將歷史神話、傳統語彙以隱喻轉喻的方式,將符號、顏色、筆觸、圖象空間等,結合現代人的意識跨越時空,在曖昧的情境氛圍中營造出另一種滑稽、諷刺、變質的人間世界。

 超前衛  

三、          新自由形象:以一種異教徒完全解放的自由姿態從事創作,將當代年輕人的社會意識及心理狀態,如漫畫、小說、電視、卡通及電腦圖案,等大眾文明物件,加入藝術家個人對社會文明的解讀、虚構、幻想、諷刺、象徵等手法,以自傳自戀式的具語言符號、強烈鮮艷色彩、任意書寫塗鴉等方式展現交叉重疊的形式空間。

 新自由形象  

四、          新普普主義:是承續60年代普普藝術的觀念和精神,是一種模擬主義者的行為引用。善於抽離物體的時空背景以辯駁、引用、複製、抽樣、重新製作方式消費藝術展現藝術。

 新普普  

五、          女性主權:婦權主義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69年「革命女性藝術家」(Women Artists in Revolution)首先起而抗議惠特尼美術館舉辦美國年度展,長期歧視女性藝術家,憤而走上街頭,在美術館前遊行示威抗議長達4個月。女性藝術家對生理的性別差異和功能特別敏感,喜愛自剖式、自傳式感性敘述。

 女性主權  

六、          裝置藝術:裝置藝術興起於1970年代,指置於空間中的物體具有合成媒介涵義。是一種三度空間的展示手法,藝術家家充分利用空間的展示特性,將其裝置內容與環境條件聲息相通。這種從空間領域催生的表現形態,以反映工業過渡物質化的社會意象。把觀眾拉進作品的情感記憶和敘述中,沒有特定立場、範圍與風格。

 

                                          裝置  

伍、結語

後現代是一個非常貼近我們目前生活的藝術形式。然而「現代」這個字詞的出現似乎也顯現了他的概括和模糊不定,以及如此命名的人們對自己現在的文化感到多麼的驕傲自大。「現代」不會永遠是「現代」,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後現代主義」便緊貼著「現代主義」的屁股出生。不知道一千多年後「前、後現代藝術」是否依然保有「現代」的稱號。

倒也不能全然責怪名字被取的太過茫然,也許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主義所涵蓋的範圍過於巨大,幾乎涵蓋了我們現代社會中那僅存的一點藝術性。後現代主義就是我們這個年代所呈現出的藝術,在這個資訊大爆炸、人手一機、網路匿名訊息漫天飛跑的年代。我們的謾罵、嘲諷和各種扭曲的思想,被藝術家們轉化成平面的圖案或是被解構的物件,述說著我們這個年代的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imhis 的頭像
    animhis

    視覺藝術

    anim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