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矯飾主義(Mannerism)(西元1525~1600)

 

矯飾主義又稱風格主義、手法主義、形式主義,16世紀(1527)文藝復興的全盛期結束之後,戰爭的洗劫動搖了文藝復興運動基礎的信心、人文主義和理性,甚至也分裂了信仰的部分,矯飾主義便在此時興起,而米開朗基羅對於古典主義的嘗試突破也也是矯飾主義的先驅。

 風格主義一詞原先來自義大利文maniera「風格」,以畫家的特色來說便是對藝術的「觸碰」或者認出其「風格」矯飾主義這個詞則來自義大利文「手」(Mano)該藝術藉由瘦長的形式、誇大的風格、不平衡的姿勢來描繪人類和動物,以此產生戲劇化和強而有力的影像,強調藝術家內心和個人表現,注重藝術創作的形式感,傾斜線條和曲線的運用,被認為是對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種衰落或反動,也是人們對當時大型社會運動的心理表徵。

 風格主義的代表作品有:

彭托莫(Jacopo Pontormo)的《約瑟在埃及》(Joseph in Egypt)

 

羅曼諾(Giulio Romano)的《巨人的滅亡》(The Fall of the Gigants)

 

布隆津諾(Agnolo Bronzino) 托雷多的埃萊諾拉和她的兒子麥第奇》(Eleonora of Toledo with her son Giovanni de' Medici)

 

丁托列多(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的《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等等,

 

我覺得矯飾主義的畫作很有趣,古典主義太過均衡與和諧,感覺就少了那麼些樂趣,可是矯飾主義很注重畫家個人的風格,誇大的形式和不平衡、不講求合理的創作形式意外的帶給畫作耐人尋味的地方,例如約瑟在埃及》,這幅畫的構圖就很有趣且帶有感情,光線和色彩雖然不合於當時但非常漂亮很吸引人;《巨人的滅亡》為壁畫,其將四個牆面和天花板連成一體,氣勢磅礡,而其構圖繁複多變,人物拉長、表情激烈有著許多怪異、不合理的地方,會讓人想多看一眼;《托雷多的埃萊諾拉和她的兒子麥第奇》雖然是幅冷冰冰的畫但對細節的精緻描繪卻是他的特色;《最後的晚餐》以透視方式進行構圖,使得觀者需沿著空間急驟縮小的對角方向由左下而右上欣賞畫面,同時,丁托列多將主角基督置於畫面的中央(頭後有光圈者),消失點則置於畫面的左上方,令人感受到不安而強烈的動態,除了上述的作品,科雷吉歐(Antonio Correggio)的聖母升天圖也令人驚奇,八角型的構圖一層一層的向深處而去,彷彿要將觀者吸入畫面一般,邊框上圍著許多可愛的天使、雲的盡頭是一道和煦的光芒,這給我一種神聖而華美的感覺,同時也能感受到溫暖和歡笑。

 

矯飾主義位於古典主義與巴洛克藝術之間,雖然存在的時間很短而且為少數流派,但我覺得這是一個能把內心實體化的有趣藝術,畫家和觀者的思想都不必受到拘束,就畫自己想畫的、看自己想看的。我覺得說這是文藝復興的衰落雖然沒錯,但也可以說是人類自由表現情感、思考的興起,它是一個結束、也是另一個開始,至少它在我心中不會是種死板的、一致性太高的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imhis 的頭像
    animhis

    視覺藝術

    anim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