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平

    文森·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

 

紐南時期(1883-1885):

    在紐南(荷蘭地名)時,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他曾付錢叫男孩找來鳥的巢窩,然後在他們的小屋中飛很快的素寫下織布鳥的樣貌。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瑪戈特·貝格曼(比梵谷年長10歲),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滅鼠藥自殺,但梵谷緊急將她送到醫院。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因而哀慟欲絕。

    某一次,巴黎傳來了對他的某些作品有興趣的消息。春季,梵谷創                                    作了現在被視為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到了八月,梵谷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

           

 

    1885年,梵谷創作了數組靜物畫。《草帽與菸斗的靜物畫》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都充分表現了梵谷畫技的熟練非凡。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

            

    在紐南的期間,梵谷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尤其喜愛深褐色,而不是他後來的知名畫作中鮮明生動的畫風。(當梵谷抱怨西奧沒有在巴黎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出售他的畫作時,西奧反駁指它們的色彩太暗淡,沒有擠進當時流行的鮮亮印象派畫風)。在他待在紐南的二年間,他完成了多幅繪畫與水彩畫,及近二百幅的油畫。(*西奧是梵谷的弟弟)

 

巴黎時期(1886-1888):

1885年冬,他考取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美術學院,但之後卻因與教授發生爭執,於是退學而前往巴黎。巴黎重新點燃了梵谷的繪畫激情。此時他已三十三歲,卻認真而專注的開始學習。在此他透過弟弟結識了巴黎藝術界的大批名流,如土魯茲、羅特列克、畢沙羅、秀拉等人,更與畫家高更成了莫逆。梵谷與這些藝術家在一起,獲益很大。他獨特的個人風格也於此間慢慢形成。

梵谷開始加入畫室練畫,結交年輕畫家,參與畫家們的活動。同時,在作畫時,也改變了以往的用色方式,而以較鮮明的色調作畫,尤其是在法國南部作畫時,用色更為明亮、鮮豔。這一時期,梵谷創作<自畫像> (Self – Portrait)。 在巴黎,他接觸到印象主義與其他前衛運動,和其他藝術家私交甚篤。這一切都深刻地影響了他的繪畫。他的技法,尤其是色彩的運用開始轉變,附於新意。不僅如此,巴黎還影響了他的作品主題。在其畫作中,社會和道德的寓意開始消失,素描中出現了不少饒有情趣的都市風光。而這些素描的手法與他的油畫非常類似。

 巴黎郊外(1887)

  割耳事件:

1888年2月,梵谷到了南方租屋,並與高更(畫家)同住。在高更於十月中旬到達之前,梵谷已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兩幅<夜晚的咖啡館>(Night Cafe)和臥室圖(Van Gogh’s Room)。和高更同住於此屋中的兩個月,是梵谷創作慾最旺盛的時期。但因兩人個性不合,常有紛爭。在十二月的一個晚上,梵谷握著剃刀威脅高更,在狂亂之下,梵谷割下自己的右耳,送給了一位妓女。梵谷因精神錯亂及失血過多,被送入醫院。出院後,一連幾星期,他創作了幾幅安詳寧靜的作品,包括<向日葵> (The Sunflowers)。

 

事發之後,梵谷也就因為“ 癲癇症”而時常住進療養院。在這段時期,梵谷仍然利用頭腦較為清醒的時候作畫。而這時的畫風又有了變化,他開始以漩渦狀的筆法來描繪天空及部份景物。而後梵谷被關進了精神醫院,但極諷刺的是,他在瘋人院的這段時間內,作品才有生以來第一次被售出。

      出院後,來到巴黎以北的奧文斯鄉下。伽賽醫生負責照顧他,並成為其筆下著名的肖像人物。接連幾個月,梵谷的健康狀況似乎日見好轉。但他的平靜僅是暫時的而已。知名的<有烏鴉的麥田> (The Wheatfield with Crows)正暗示了他內心深處深沉的悲哀。

 有烏鴉的麥田(1890)      當梵谷得知西奧的工作不順利及其兒子生病時,心理和身理的壓力無形中便愈積愈深。1890年7月27日,梵谷走入一片田野,掏出手槍,朝自己的胸部開了一槍。兩天後,他與世長辭,僅有他的朋友--伽賽醫生和他的弟弟西奧在他身邊。

 梵谷墓

梵谷的畫風可分成三個時期: 

1.『荷蘭時期』〈1880~1886年〉:
是以巴比松(The Barbizon School) 畫派為主,代表人物如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盧梭(Henri Rousseau)等等..。其代表作為『食薯者』。

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尤其喜愛深褐色,但卻不見任何在他後來的知名畫作中,鮮明生動畫風的發展痕跡。(西奧駁覆指它們的色彩太暗淡,沒有擠進當今流行的鮮亮印象派畫風。)

 梵谷用粗陋的模特來顯示真正的平民。畫家自己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2.『巴黎時期』〈1886~1888年〉:
是以印象派為主, 著重色彩、線條、構圖。見證著梵高在畫風上的轉變。在荷蘭和巴黎時,梵高的畫作多以藍色灰色或是綠色為主調,即使是來到阿爾的初期,他的作品還離不開用這些顏色為背景,只是色彩較之前的鮮明。然而,在阿爾一段日子後,梵高漸漸開始採用較鮮艷的色彩為主調,在這幅畫作中,它的主色就是紅色黃色[2]。儘管如此,藝術評論家依然認為這畫帶有梵高常見的抑鬱色彩。

3.『全盛時期』〈 1888~1890年〉:
是他的畫作最有靈性,恍如有神魔附身一般。畫松如綠燄,畫麥如黃濤,畫星空如一叢叢燃燒的菊花。

 

油畫中的主色調藍色代表不開心、陰沉的感覺。很粗的筆觸代表憂愁。畫中景象是一個望出外的景象。畫中的柏樹,但畫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雲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紋理像渦狀星系,並伴隨眾多星點,而月亮則是以昏黃的月蝕形式出現。整幅畫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線條繪畫,表現出一種寧靜;但與上部粗獷彎曲的線條卻產生強烈的對比,在這種高度誇張變形和強烈視覺對比中體現出了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割耳事件

梵谷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他租賃房屋,高更於10月來訪,12月離去,隨後梵谷的左耳於1888年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認為,梵谷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谷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但此一論點爭議性頗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無任何可靠解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imhis 的頭像
    animhis

    視覺藝術

    anim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